在人生道途上行進一段路程後,你會想到一些關鍵時刻,一些影響至深的人,不論是親人或朋友,然後,時不時你會揣測琢磨這些人事時地物,當時如果選擇這或選擇那,要不然甲乙丙丁都突變為零,我們的人生將會如何呢?從人生舞台跳接於世界舞台上,這番追想就更讓人尋味了。瀏覽一幅又一幅的畫面,指尖一點就閃過去,不過當「袁世凱」三個字赫然出現,在一張1894年8月刊行的日本版畫上時,就非得停下來探索一下。盯著電腦螢幕,這〈大鳥公使韓庭談判之圖〉在談什麼?
袁世凱(1859-1916)昂然的站在左邊,直視日本代表團。大鳥公使全名大鳥圭介(□tori Keisuke, 1833-1911),他站在大紅桌布右邊,右手指向袁,左手按住劍鞘,後面站的是大鳥旅團長福島中佐,福島右手持著劍柄,乍看之下頗有劍拔弩張的氣氛!(圖1)
畫面正中的朝鮮國王高宗,偕同兩旁的大院君和金宏集,也都朝向袁世凱望去。他應該是在要求日本撤兵朝鮮。袁世凱威風凜凜的站著,其渾圓身形還真像本尊,莫非畫家渡□延一看過他的照片。
一生縱橫捭闔的袁世凱,生涯可分成多段,每階段皆有其深遠影響。青年袁世凱於朝鮮(今之韓國)嶄露頭角,可說是他最忠誠、實力無限的年代。
袁世凱年輕時參加過兩次鄉試,都不幸落榜。他本是行武世家子弟,喜歡研讀兵書。考試需要考運,古今皆然,他早早棄文從武也算是明智的決定。光緒七年(1881),袁世凱到山東登州去投靠養父袁保慶的拜把兄弟吳長慶,自然得到長輩的照顧。
人時來運轉的時候,大好機會好像也會跟進配合,時為清朝藩屬國的朝鮮發生政變,向宗主國清廷求援,請求協助平亂。吳長慶是淮軍重要將領,受命立馬率「慶軍」到朝鮮去,平定了政變,史稱「壬午兵變」(1882)。袁世凱隨軍表現優秀,反應機靈,得到吳長慶的保薦,隨後更受到李鴻章的重視。
自此袁世凱與朝鮮展開極為密切的關係,長達十二年的時間。
年輕的袁世凱幾年內即成為派駐朝鮮的最高領導,才二十六歲左右吧!朝鮮皇后為了拉攏他,將自己的妹妹委身嫁作袁的妾。
袁世凱一面協助朝鮮王室建軍,一面整頓財政。當時朝鮮內政相當混亂,新舊兩派爭執不休,1884年親日派勾結日軍,趁亂企圖挾制王室,袁世凱不假以顏色,立即出兵擊退日軍,把日本勢力驅逐出朝鮮。
袁世凱曾上書李鴻章,建議將朝鮮收編為大清行省。他的考量出於一個事實,包括俄英法美等在內的列強,對朝鮮都有興趣,連小小島國日本也覬覦於朝鮮。
早在1873年,日本朝廷即出現「征韓論」。結下樑子的起因很微妙,主要跟文字有關。明治維新開始後,日本政府想與韓國重新建交,而遞送的公文是以中文書寫。這在韓國朝廷是完全不能接受的,因為中文乃清朝皇帝專屬之文字,如果以此與日本天皇往來,將會破壞中韓之間的宗藩關係,固守鎖國政策的韓國因而拒絕。
明治朝廷為此展開激烈辯論,主張征韓的以西鄉隆盛(Saig□ Takamori, 1828-1877) 為首。在〈征韓論之圖〉中,他是右邊數來的第四人,頗有雄視群臣的姿態。(圖2)
說實在的,畫家豊原周延賦予整幅畫的精神就是霸氣與騷動,每位將相閣員都穿上新製定的西式軍裝。
西鄉隆盛贊成出兵韓國,不僅有懲戒之意,而且可以解決明治維新後武士階級嚴重的失業問題。
然而曾經出使歐美的日本官員則大加反對,著名的岩倉使節團成員如岩倉具視(Iwakura Tomomi, 1825-1883)、大久保利通 (□kubo Toshimichi, 1830-1878)等堅決反對,都認為此舉將招致西方的干涉,日本可承受不起,出兵的開銷不如用在內部改革。
西鄉隆盛曾是1868年推翻德川幕府和恢復日皇地位的主力,他和同夥眼看反對派大勝,政府決定暫不征伐韓國,深感失望,於1873年辭職退隱,回到九州西南部的鹿兒島藩(又稱薩摩藩)建立「私學校」,傳揚武士道。此舉難免對日皇造成威脅,最終導致了1877年的西南戰爭,九州武士公然反抗明治政府。
不到一年的時間,西南戰爭即被日本政府軍弭平。
明治天皇(1852-1912)一心維新,意味著朝廷的全盤西化。他從1868年起強調開明文化,出使大臣和留洋派對他的影響極深,日本宮廷的歐化持續不斷,其巔峰從明治慶祝銀婚大典上可見一斑。(圖3)
宮內省掌管日皇宮廷事務,一直密切追隨歐洲國家的習俗,對於歐洲皇家與貴族慶祝結婚紀念日的傳統自不例外。宮內省官員很快就發現舉行這類紀念大典的價值,既可促進外交關係,同時又能培育國家統一的意識。
明治結婚紀念二十五周年日自然要大事慶祝一番,舉行的一連串慶祝活動,包括神道儀式,青山閱兵,盛大晚宴等,而大典日期訂在1894年3月9日(不過,實際上是1月11日)。邀請函送交給外國貴賓、貴族成員、日本官員以及他們的配偶。日本人習慣把公共職責和私人生活分得清清楚楚,夫妻一同出席政府活動可真是稀奇。
這一切的一切,就是想將日本推到一個新境界,正式宣告明治維新下的日本是一個進步和強大的國家,與西方國家一樣具有同等地位。
圖中畫的是招待會場景,日皇夫婦一一接待他們的賓客。畫家安達吟光捕捉了大廳的建築和裝飾細節,畫出了維多利亞女王全盛時期和本土主義風格的華麗合成,與當時的菁英品味相當一致。
我很想搜尋更多有關日本宮廷的版畫,但是徒然,倒是找到朝鮮和大清的宮廷版畫。同樣是1894年刊行的日本版畫,中日韓的宮廷氛圍全然不同。
在渡□延一畫的〈朝鮮宮中宴會之圖〉,大鳥公使又現身,坐在桌子的右邊,正接受朝鮮國王和大院君的招待。主客一起看著朝鮮貴族女子翩翩走進來,雖然沒有標出人名,從獨特的高聳髮髻看來,我猜很可能是閔妃。(圖4)
如果想搞清楚朝鮮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政治狀態,一定要認識閔妃。當初攝政的大院君認為她出身貴族,卻因家道中落而沒有複雜的政治背景,應該很適合做兒子高宗的王妃。大院君萬萬沒料到,十五歲入宮封妃的閔妃,竟然成為他日後的勁敵,兩派人馬鬥個不停!
閔妃是個愛讀書且有獨特見解的女子,她協助高宗拿回政權,鼓勵高宗開化,一反大院君的鎖國路線。她先與日本合作,建立自己的親信,開始與大院君對峙。清軍先前平定的朝鮮內亂,多少都與閔妃有關。
後來閔妃大為反日,轉而傾向清廷。1884年,袁世凱率清軍平定親日開化派,好讓閔妃重掌政權。
日本政府雖然沒用武力征韓,不過一直滲透朝鮮政權,並鼓勵日本人民通商移民。大鳥圭介原來只擔任駐清國特命全權公使,1893年7月起兼任朝鮮公使,由此可知日本相當重視朝鮮事務。
大鳥極力勸誘大院君進行現代化改革,版畫中可見他與朝鮮國王走得很近。但大鳥的算計不大順利,受到朝鮮國內反日勢力的阻撓。
朝鮮貴族一路政爭不斷,加上日本等外國勢力干擾,朝鮮人民受不了,終於爆發東學黨之亂,這是一場朝鮮農民運動,時為1894年初。朝鮮國王急壞了,趕緊向清朝借兵鎮壓。
當時清朝的皇帝是光緒皇帝(1871-1908),畫家三代目歌川國輝於1894年所畫北京之景,可以看到右上方俊秀的光緒和他那位不得寵愛的皇后(她是慈禧太后的細作,怎會喜歡!)他們的肖像鑲嵌在紫禁城上方,煤山居正中。(圖5)
光緒自幼幽居宮中,在慈禧太后的強勢操作下,沒啥機會作重大決定,直到1898年的夏天,他下詔支持康有為和梁啟超的維新變法,想要重振國勢。前此,康梁等人已倡議維新主張,包括改造政府和文官組織,促進海陸軍現代化,改善教育制度,編制內政外交預算等。
光緒皇帝一再啟用親信而排斥反維新的滿族舊臣,終於觸動了慈禧太后的敏感神經,較勁之餘讓光緒帝感到岌岌可危,因而密詔康有為求救。此時,袁世凱已返回中土,在天津小站操練劃時代的新式陸軍。握有兵權的他,成為光緒發動政變的最後一線希望。
陽奉陰違的袁世凱回家算算,朝廷上下多半是太后一派人馬,因而密報長官——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,結果慈禧太后馬上出重手打擊維新運動人士,光緒小命幾乎不保。而袁世凱個人,也從出使朝鮮的青年才俊,護守中韓的民族英雄,轉眼變成背信負義之人!
先前提到袁世凱曾向李鴻章建議將朝鮮收編為大清行省,但後來不了了之,如果朝鮮事務處理成功會是個怎麼樣的局面?如果袁心向光緒,進行勤王之舉,光緒皇帝真能像明治天皇一般開創新局面?
倫敦的大英圖書館於2014年5月發布235張中日甲午戰爭版畫到公共領域(註),兩國版畫可並列一起看,絕的是兩國皆宣稱勝利,不論是陸戰或水戰。可悲官府避免微妙政情,將領的戰報混淆視聽,清朝版畫無法報導真實戰況給人民,清末舊社會謬誤如此。請問讀者們,前一段的「如果」假使成立,能改變得了這段傷痛軌跡嘛?
●註:大英圖書館部落格 https://goo.gl/586jLe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